新华社福州10月7日电 题:福建泉州:文物产权巧处置 闽南古厝焕新颜
新华社记者李昊泽
到过福建泉州古城的人,往往都会被其触手可及的历史感震撼——街巷里,南宋的石塔、明清的红砖古大厝、近代融合中西建筑元素的骑楼……共同诉说着古城层叠的历史。
“让每一栋文物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活化利用,需要下一番功夫。”泉州市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股负责人林志福说。据了解,在鲤城区的22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逾百处私人文物建筑因产权关系复杂,一度无法得到有效修缮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琅故宅的修缮就曾遭遇这一难题。
前些年,这座快400年历史的闽南古厝西侧坍塌了近一半。“老宅有上百个产权人,大家很难统一修缮意见。”清初将领施琅的后裔、产权人之一施明伦自幼在祖宅中长大,说起老宅曾经的破败,他唏嘘不已。
为解决建筑产权分散带来的保护难题,2022年,鲤城区政府推出《鲤城区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试行)》,将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产权情况细分为“完全清晰、基本清晰、不清晰”三类,通过政府购买、以修代租、购租结合等方式制定差异化方案。
2023年,鲤城区完成施琅故宅全部产权的征收工作,施工队同年入驻,正式动工修缮。施明伦笑称自己全程当了“顾问”,凭着回忆指导施工队一一复原建筑细节,直至老宅全部修缮完毕。“保护修缮得很到位!”施明伦说。
鲤城区还配套建立“专业律师+调解员+公证员”的“三对一”法律服务机制,依托集中管辖全市涉文化遗产案件的“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近年内已化解文物建筑历史产权、物权纠纷10余起。
解决产权问题并完善保护工作,是文物建筑重焕新颜的开端。林志福说,为了让老建筑“活”在当下、惠及民众,当地参考其原有功能属性、文化内涵,为每一座建筑制定个性化活化利用方案,充分发挥其教育、科研、旅游等功能,“我们初步考虑将施琅故宅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不少修复如初的老宅、老楼成为热门打卡地。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在泉州古城涂门街,一座古厝前游人如织。曾于明朝出使中国的锡兰王子,其后裔在清初修筑的居所存世至今,成为现在的锡兰侨民旧居。
此前,旧居因产权分散长期难得专业管护。2022年,当地政府与多个产权人完成多轮商谈,征收旧居部分产权,在2023年完成旧居的部分保护修缮,并打造泉州锡兰文化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文物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既要原汁原味地予以保护,也要使其为今所用。”林志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