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方圆之间,蔚为大观
它既是全族世代生活的居所
也是坚固全能的防御堡垒
福建土楼起源于宋元时期
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
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
在漫长的发展演化历程中
又逐渐融合了福建地区
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等建筑形式
历经千年沉淀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创新
逐渐孕育出一种独具特征
且蕴含丰富审美价值的建筑风格
福建土楼
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
福建省标志性古民居建筑
外承天地,内含乾坤
诉说着蕴藏在这一方土地
千百年岁月刻度间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3000余座土楼隐匿在重山深谷中
以闽西南最为密集
在被誉为“土楼王国”的南靖县境内
具有显著规模的大型土楼就有1300余座
其中“两群两楼”
田螺坑土楼群(5座方圆楼)
河坑土楼群(13座方圆楼)
怀远楼、和贵楼共20座土楼
以其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遵循“天人合一”东方哲学理念
造型设计讲究“天圆地方”
主要分为圆形土楼、方形土楼
和府第式土楼三种建筑形式
圆形土楼
一般以围合型夯土楼房为主体建筑
由外环和内院两个部分组成
方形土楼
一般由一重楼墙四边围合而就
楼外正面建有单层辅助用房
围合成外庭院
府第式土楼
一般呈前低后高之势
楼外正面围以矮墙形成外庭院
土楼规模则取决于
家族群聚、安全防卫和教化育人等需求
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
将传统生土夯筑工艺
和穿斗式建筑技术完美结合
选址依山就势、沿循溪流
甚至可以建在沼泽上
位于南靖县西部的和贵楼
建在3000平方米沼泽地上
以200多根直径20厘米的松木打桩、铺垫
才得以建起
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
现存的福建土楼大多保存完好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古老的已经1000多岁了
它们或自成主体、或成群落
至今仍是当地汉民族的客家民系
和福佬民系的主要居所
主楼一层用作厨房、餐厅和储藏室
二层作为粮食仓库
三层及以上楼层主要作为卧室使用
楼内上下房间的大小均等
不分长幼尊卑,平等分配
聚族而居于一座楼
每一座土楼就如同一个小社会
完美实现了对外的封闭防御
和对内的开放交流
中心围合区域则作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庭院内常建有祖堂,兼作学堂
楼内常见体现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楹联
土楼人的崇文重教可见一斑
历史上,福建有不少土楼
曾经多次成功抵御外来侵袭
枪击、炮轰、炸药包都奈何不了它们
土楼一层不向外开窗
高耸的外墙没有可供攀爬的附着点
墙体厚度通常达到一至两米
即便外立面遭受重创
墙体依然能屹立不倒
自二层以上
设置了一系列由小渐大的射击孔
有的还在最高层外墙处设置瞭望台
土楼的大门则是另一道坚固防线
门扇多由硬木制成
有些甚至包覆铁皮以抵御撞击
在怀远楼的铁皮大门上
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弹痕
大门顶部还有漏水漏沙装置以防火攻
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系数
凭借坚固的土楼
充足的粮草和水源
楼里的居民可以足不出楼
坚守数月之久
福建土楼
正是在无数次战火洗礼
和千年历史的沧桑变迁中
不断探索创新并延续至今
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是土楼儿女坚韧不拔
勤劳智慧精神的生动写照
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统筹:敖春磊
策划:程立葳
顾问:傅柒生
专业指导:简伟鹏 高建民
编导:陈醉
拍摄:苏梦婷 周震宇
制作:林生畅 沈邑钊
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建省文物局 联合出品
鸣谢:福建省委网信办